首页

羽璃女s黄金

时间:2025-05-28 17:05:58 作者:最高检发布危险作业罪典型案例 覆盖4类高危行业领域 浏览量:12613

 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(记者 李金磊)新质生产力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,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。在受访代表委员和业界专家看来,这释放出鲜明信号,凸显中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,意味着中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。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

  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后,便成为中国经济热词。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,中央政治局今年首次集体学习时亦聚焦新质生产力。这一关键词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被热议。

 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……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,进一步填充细节,路径愈加清晰。

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已明确,其中有不少提法引人关注。

  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,着力补齐短板、拉长长板、锻造新板,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对中新社记者表示,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下,新质生产力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。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,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,这是强国建设的战略机遇。

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。图为中外记者聚焦会议。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

  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,积极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,开辟量子技术、生命科学等新赛道,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。

  被称为“新三样”的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,2023年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。中国打造新质生产力成效初显,同时又布局多个新赛道。

  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对中新社记者表示,新质生产力的“新”,关键在于科技的先进性、创新性、引领性。只有形成新赛道,才能够摆脱原有赛道上别的国家设置的制度框架约束,在新赛道上用更加节约高效的发展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

 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、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中新社记者说,中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“种子选手”,这些产业不仅代表着科技前沿,更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,这无疑是在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能量。

  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、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等。

  金李认为,中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后发优势和规模经济潜力条件,这是弯道超车的巨大机遇。中国的超级大市场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产业提供了丰厚的土壤。要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,让国内大市场的潜能充分释放。

  发展新质生产力,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,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,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。

  “新质生产力对于创新模式、要素配置和产业组织有着全新的要求,是复杂的系统工程。”金李表示,要加快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大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,这就需要更好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。

  张翼建议,在大国科技竞争过程中,要以举国体制推动“卡脖子”技术的突破,加大科研支持力度,努力使更多领域从跟跑转为并跑乃至领跑。(完)

【编辑:邵婉云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十年跃过了什么

400名华侨华人回乡参加第十届海南文昌南洋文化节

早上8时30分许,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,文昌航天发射场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站实施联调联控,全面模拟发射准备、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,考核各系统之间的接口的匹配性和工作的协调性。

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启动 重点面向高校毕业生、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等

研究结果显示,芪苈强心联合标准治疗可降低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,降低患者因心力衰竭住院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;芪苈强心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的风险,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,并且在各个亚组中都是一致的;研究还表明,芪苈强心安全且耐受性良好,有望成为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的新途径。

中国或支持特斯拉测试“无人驾驶出租”

长春7月13日电(记者 郭佳)为期10天的第21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(以下简称“长春汽博会”)13日开幕,全球124家车企携1100辆汽车参展,其中新能源展车超过300辆,数量创历届之最。

畅通主渠道稳定就业基本盘

陈竺指出,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。站在向百年医学名校进发的新起点上,希望广西医科大学深化医学教育改革,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、健康全过程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为健康中国输送更多医德高尚、医术精湛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,攀登医学人才培养新高度;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、平台优势、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,承担起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重任,努力攻克人类健康领域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,打造有影响力的医药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高地,为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;勇担社会责任使命,守护人民生命健康,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深化医防互促、医教协同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,培养更多一流人才,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,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